《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1期名家访谈对金沙集团1862cc商志晓教授进行了专访,题目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架构》。全文如下: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取得新成就,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联同习近平强军思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法治思想等,已构成一个愈加充足、愈加厚重的思想系列,呈现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新面貌与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进一步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架构,我们专访了金沙集团1862cc商志晓教授。
一、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本在内容
▲(采访者简称▲,下同):商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请您从总体上谈一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一种思想或思想体系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内容,内容是形成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根本;我们把握一种思想或思想体系,首先是看内容,是从内容上去了解并进一步深入其中。内容表征为一系列观点、见解,表征为对一系列观点、见解的论证与阐述。可以说,有内容才有思想,有观点、见解才能形成思想体系。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对一种思想或思想体系的全面把握,除了观点、见解构成的内容外,还涉及很多层面、很多向度,如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如价值立场、基本特征,如主题要义、精神实质,如内在线索、逻辑结构,如指导作用、历史地位等。这诸多方面固然都有必要和意义,都是把握思想体系不可忽略的要端,但从根本上说,这诸多方面都源自内容,都根源于思想内里的观点、见解。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们都只是对内容的展开或延伸,可视为对观点、见解的深化或拓展。内容在,这诸多方面尚可谈论;假若没有了观点、见解,这诸多方面也将不复存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诚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所论,“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内容为本,一切衍生出来的表现都要依附于内在的实质。万物如此,思想体系亦然。
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从内容出发,必须立足于内容去拓展。只有系统完整地把握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准确无误地领悟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列观点和见解,我们才有充分的依据拓展思维、深入研究,才有充足的底气在譬如基本特征、创新思维、重大意义等问题上去深化理解、推进思考。否则,罔顾内容而闲论其他,抛开论点而漫谈左右,就既有空泛贫乏之嫌,也难免缺少应有的说服力。
▲:那么,表征为一系列观点、见解及其论证与阐述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都有哪些呢?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去把握呢?
●:这是当前需要着力理清的,是首先必须解决好的关键性问题。对此,我们从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中,从党中央一系列重要会议和重要文献中,可见基本的思想线索、思维进路和演进过程,可见诸多论断的提出、创见的阐发和内容的提炼概括。这是我们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基本内容的根本遵循,是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一系列观点、见解的可靠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实践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丰富经验,实现认识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与实践谋划,习近平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一次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还主持召开或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有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发展的规划和方案,多次主持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亲身实地到宣传部门、文化机构和思想舆论阵地指导工作,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敦煌莫高窟、朱熹园、三苏祠、殷墟等历史文化遗产遗址考察,就文物、考古、非遗等事业发展作出指示和批示,在出访国外和重大国际场合阐明我们对全球文化、文明发展和文化交流互鉴的中国立场、中国方案等。所有这一切重大活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都镌刻着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关注、关心、关怀,都印证着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期待、期望、期许。正是在这一系列重大活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就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本质、规律等诸多重大问题予以系统阐述、深刻揭示,提出并阐发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考,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一系列重大活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就系统总结、全面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基本内容的代表性阐述而言,有哪几个方面地位更突出?
●:一是2018年8月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九个坚持”概括了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即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九个坚持”是习近平对宣传思想工作规律所作的较早且最为完整的阐述,可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基本内容的最早表达。“九个坚持”具有完整性、体系化特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节点意义。
二是2023年6月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十四个强调”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的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十四个强调”涵盖了文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尽管“十四个强调”的内容未公开发表,但有关学习文章已有征引,相关网站也有报道,对我们学习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化阐述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充分准备之后召开的。习近平在讲话中说道:“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他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对中华文明、“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深入阐述,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文化主体性等一系列创新观点。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对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的创新成果进行学习归纳,以“五个明确”予以概括,认为,“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远战略考量、宏阔历史视野、高度文化自觉,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关于“十四个强调”的总结概括,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所作的一次系统性、体系化的内容阐发;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因其内容的完备性、观点的创新性、思想的深刻性,重要讲话和“十四个强调”已然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已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三是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七个着力”,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七个着力”针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署和基本任务,抓住了最为关键的核心问题。以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导,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明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蔡奇在会议讲话中,结合与会者的讨论和认识,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进行的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用11个“深刻体会”谈了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以16个“提出”列举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要求,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予以总结提炼,成为我们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内容的重要参考。尽管11个“深刻体会”和16个“提出”并未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内容予以报道,但有关学习文章已将基本要点予以归纳说明或照传明示,促进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理解与贯彻落实。
上述“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包括11个“深刻体会”和16个“提出”,是我们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遵循,是我们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内容的根本依照。这一系列有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总结概括,虽因时因地因主题因对象而有所侧重强调、有所重点阐发,但内在的精神是一致的,贯通的思想是始终的。我们务必统筹掌握、完整理解,以求深刻领会、融会贯通。
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容的理解
▲:有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重要论述,有了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11个“深刻体会”和16个“提出”,应当说,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已经清晰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系列观点和见解已是了然真切。然而,从学习理解的角度看,怎样系统把握和完整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呢?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把握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可以的。尽管我们不宜只以某一项“总结概括”去诠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容,但这诸多“总结概括”毕竟提供了依据和遵循,且留下了让我们兼顾思考、统揽体悟的必要空间。按照“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的精神指引,按照11个“深刻体会”、16个“提出”的思维方向,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合理而必要的梳理和归纳,是深入学习和深化研究的需要。基于此,我们可尝试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一,文化工作重要性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谋划推进,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亟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习近平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第二,文化工作领导权论。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工作领导权问题,强调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要求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要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成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精干队伍。习近平关于文化工作领导权和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立起了“主心骨”、组建起“生力军”。
第三,新的文化使命论。“新的文化使命”表述最早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的文化使命”总揽文化建设目标要求,着力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彰显了我们党促进文化繁荣、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历史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可谓高瞻远瞩,既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又具有文化基本道路、发展方向的战略指引。
第四,文化工作原则遵循论。党的十九大、二十大都强调,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确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遵循。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将经义与治事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一系列方针、原则、要求坚持好、遵循好,我们才能够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第五,科学理论武装论。强化科学理论武装,是文化建设的铸魂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要求,是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的根本之策。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我们要聚焦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力求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第六,思想政治教育论。面向干部队伍、青年学生、企业职工、社会公众和各类团体机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习近平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民族宗教领域,我们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七,意识形态阵地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督管理和制度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一切错误言论和错误观点,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至关重要,必须坚持不懈、抓紧抓牢。
第八,核心价值工程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第九,哲学社会科学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十,新闻舆论主导论。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当今社会,必须牢牢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导权,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习近平提出要求,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面对发展迅猛的新兴媒体,主流媒体要加强自身应变改革能力,抢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制高点,做大做强新媒体平台,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第十一,文艺创作导向论。习近平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厚植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用高质量的创作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十二,文化遗产保护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此,我们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和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第十三,先进文化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既要回望过去,又要瞩目将来,但更重要的是聚焦当下,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好,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好。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当前任务,至为关键。
第十四,文化自信论。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与阐述,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奇迹与底气,把我们党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对未来前途的信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我们坚定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昂扬风貌和精神气质的充分彰显。
第十五,文化“两创”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针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的,已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和重要遵循。文化“两创”的要求,是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表明了党和国家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科学态度,展现出我们传承历史文化根脉、创造崭新文化发展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
第十六,“两个结合”论。在我们党长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形成“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及“第二个结合”的崭新表达。“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精辟论述,极大地提升了“两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地位,指导“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化发展。“两个结合”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使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升华到新的境界。
第十七,中华文明论。习近平高度关注中华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五个方面(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系统概括和阐述,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任务,展示出一种宏阔的思维境界和战略眼光。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正在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习近平要求各民族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十八,文化主体性论。文化主体性既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又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和重要地位。习近平提出文化主体性问题,意味着我们在文化建设、文明发展方面,历史渊源深厚,道路根基坚实,创新成果显著,未来前景美好,意味着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党和国家对于文化建设、文明发展目标坚定、信心百倍、力量十足。“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我们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第十九,文化交流互鉴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与重大主张,是着眼于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只有树立和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才能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中华民族展示出高远的境界与博大的胸怀。
第二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为此,我们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化;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十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论。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的“七个着力”之一,是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我们在以文化事业发展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凝聚共识的同时,要充分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促进经济、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同时要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加强文化法治建设,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十二,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论。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起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始终是习近平牵挂在心的重大事项。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不是等来的、靠来的,是需要我们主动作为、努力争取得来的。我们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充分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第二十三,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与人类文明形态创建论。2015年9月习近平在出席联合国大会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此后,他多次阐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及其对构建美好世界的重大意义。我们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形态多样化发展,从理论与实践多个层面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携手全世界人民共同应对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作为大党大国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容的基本架构
▲:您以“23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容进行归纳与统揽,可谓是一种汇总式把握、梳理性领会。那么,这23论之间的内在逻辑线索是什么呢?
●:这23论从形式上看是一种简单排列,实则是一个有序联结的整体。可以说,23论具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基本架构。
第一部分是“总论”,由第一论至第四论共4论组成,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容的总纲要旨把握,所列主要是一些统领性内容。其中,“文化工作重要性论”居首是必要的。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谋划、加大力度,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精髓,弘扬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缔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建新的文化形态,备受瞩目,成就显著。单列“文化工作原则遵循论”,有助于增强文化工作总纲要旨的完整性。因为文化工作的原则遵循问题,我们党既有一以贯之的科学态度和有效方法,又有不断增添、愈加丰富的内涵要求。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被写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凸显出“两创”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意义;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将经义与治事有机结合等表述,是适应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提出的原则与方法。而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没有单列,归至“文化工作领导权论”之中,将加强党的领导与打造精干队伍联通,则缘于党的领导权是在各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和落实的,党的领导权与精干队伍建设是互为作用、互为支撑的。
第二部分是“分论”,由第五论至第十二论共8论组成,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容的领域要端把握,所列主要是一些事项性内容。从科学理论武装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再到文化遗产保护,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划分为八个主要领域。八个领域虽不能囊括所有,却也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总体布局。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论”是否可以归为“科学理论武装论”“意识形态工作论”或“核心价值工程论”之内,或可论证研讨,但其工作内容、工作对象与工作方式却有其独特性,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等;若将有关民族宗教领域的政策引导暂列其中,则更不可轻视或被取而代之。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宣传、文学艺术创作并存排列,显示出各自的地位作用与相互之间的界限,但三者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实际上是互为联通的。被纳入新闻舆论宣传整体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文明建设,作用愈加突出,无疑是当前以至今后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三部分是“知论”,由第十三论至第十九论共7论组成,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容的精髓要义把握,所列主要是一些理念性内容。所谓“知论”,就是道理的阐述、理念的分析,是习近平对文化和文明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内容着眼于理论上的推进,是思想得以形成的根本。相对于文化工作领域、文化建设事项,文化“知论”当属思想的内核。这方面的内容,择其要者,除了大家熟悉且比较公认的文化自信论、文化“两创”论、“两个结合”论、文化交流互鉴论外,“先进文化论”主要着眼于当下的文化建设,以明晰当代中国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追求,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华文明因其内涵、外延、表征与指向有别于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习近平对其突出特性的凝练阐发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使命的提出,故将“中华文明论”单列,其深厚内涵和独特意蕴有待开掘。“文化主体性论”虽可由“文化自信论”含纳并说明,但从现实意义来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文化主体性问题,本身就非同寻常。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主体性被粗暴打压、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被严重摧残,致使中国人民遭受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苦难。历经民族的磨难和文化信心的损伤,我们深深感受到主体性的重要和文化主体性的可贵。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由来、演进及未来发展的长视阈看,文化主体性问题地位特殊、意蕴深远。
第四部分是“行论”,由第二十论至第二十三论共4论组成,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容的践行要领把握,所列主要是一些操作性内容。“行论”相对于“知论”而言,是着眼于实践过程中的要求、操作层面上的可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文化实践、狠抓文明创建、狠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求落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致力于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行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部分是四种类型的内容,尽管各有侧重,却是一个整体;虽然互有差异,实则内在关联。
●:是的。23论以“总论”“分论”“知论”“行论”分别称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总中有分、分中有总,总与分相比较而存在;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与行相对应而联结。无论是总纲要旨、领域要端,还是精髓要义、践行要领,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面;无论是统领性、事项性内容,还是理念性、操作性内容,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构成要素。由23论集结而成的内容体系,由四个部分搭建起来的架构形态,向我们呈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一系列观点、见解的内在逻辑。
▲:请您具体谈谈上述23论所蕴含的辩证关系。
●:由23论形成的内容体系和四个部分搭建起的架构形态,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系列鲜明特征,展现了在丰富内容之中蕴含着的多层关系与多重联结。
一是完整性与重点性相统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统揽全局,视野开阔,既有战略谋划、科金沙集团1862cc署,又有得力举措、具体路径;既有创新理念、深邃观点,又有鲜明立场、正确方法,可谓系统完整、博大丰厚。在宏阔把握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全局的同时,习近平善于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善于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如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他尤为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重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强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这就抓住了思想理论建设的“牛鼻子”,将重点工作与事业全局统一起来,实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完整性与重点性相统一,是深化认识、创新理论的基本遵循,是推进实践、做好工作的现实要求。
二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我们党的文化理念,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继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内涵,展现出崇敬经典创造、尊重历史文化的高风亮节和科学姿态。在习近平看来,继承不是把以往的东西搬到今天来用,而是在传承弘扬基础上进行改造、加工与创新。创新是继承的内在要求,也是继承的追求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继承为基,以创新为本,着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文化理论、创新文化实践。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鲜明特质,将文化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紧密联结在一起。
三是理念性与践行性相协调。思想或思想体系是理念性表达,是由一系列概念、观点、论述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述一系列有关文化的重大问题,深刻回答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其中,像关于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两创”、实现“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方面的论述,主要以观念形态呈现,属于认知上的深化与拓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些理念性论述中必然会包含实践性要求,对如何践行、怎样落实具有指导意义。对问题的把握绝不止于把握问题本身,而主要是用于实践和行动。如毛泽东所说:“认识世界的规律性,找到正确的理论,为着有效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认识世界重要,改造世界更重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理念认识与践行落实协调起来,既阐发问题、回答问题,又指向可行性操作、有效性实施,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指导行动。
四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相呼应。文化思想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关注当下,还要朝向未来。没有承续,不足以立;立在现实之中,却又不可失去追求。作为新时代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实践中生发成长,带有鲜明的当代社会特征和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像突出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强调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像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都是立足于现实要求,着眼于做好文化工作。“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关注现实,又联通未来,着意于从实际出发向理想奔赴,在每一项工作内容与建设要求中都注入了目标追求与殷切期望。像立足时代要求、人民期待和发展趋向,明确提出我们党在新时代的新的文化使命,就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一条通达的桥梁,就是对现实与理想相呼应的最好诠释。
五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促进。习近平要求,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这就是立足民族性,面向世界性。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人类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扎根生于斯、长于斯的华夏土地,由此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以求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但坚守民族之根绝不能陷于狭隘民族主义泥潭,凸显民族性却不可遮蔽人类性眼界、不可淡化世界性视阈。民族性与人类性是互为彰显的,本土性与世界性是互为促进的。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全球文化文明共同发展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立民族之本、行全球之利、造人类之福、求世界之美,致力于世界文化的创新发展,致力于惠及全球的文明创造,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确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起到了明确方向、明晰路径的思想引领作用,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
以上述23论、四个部分、五个层面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架构,仅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点体会和思考。我们以“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为指引,以11个“深刻体会”、16个“提出”为依照,仍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深化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论述深刻,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联结中国与世界,理论站位高,视野开阔宽广。对一系列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总结概括,我们需要兼顾领略、统揽意会,加深思想内容把握,强化精神要义领悟。期待中央层面统筹力量、集思广益,以编撰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等文献著作方式,作出析理观点、会通创见、融会内容的完整阐释,给出昭示精髓、明晰方法、启迪思维的权威论证。这对于完整理解、深化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必将予以极大助力和引领。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仍在丰富发展之中。“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封闭的、停滞的,必将伴随着实践的深化、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升,不断提出新的观点与创见,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不断丰盛新的思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其丰富内容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更新的。因此,我们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把握也要循时而进,强化融会贯通;在用以指导文化工作、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要遵循本质要求又要加以创造性运用,以期取得新的实践经验,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发展夯实基础,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挥指导作用深化拓展人民群众的力量源泉。